|
認識福音真諦 |
|
|
主日:2022.05.15 講員:鄧台山弟兄 |
|
|
|
|
題目:認識福音真諦 日期:2022.05.15七賢
經文:約拿書第三章
啟應:詩篇119:129-144
金句:拿三10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,見他們離開惡道,他就後悔,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。
回應詩歌:頌主聖歌第122首「愛傳福音」
大綱:
一、神看重工人過於祂的工作
二、約拿的傳道
三、尼尼微人的悔改。
四、神所預留的救恩給人
小組討論:
(1)耶和華的話第二次臨到約拿,對約拿及你自己有何提醒?
(2)尼尼微人的悔改,這說明福音的意義是什麼?對我有何提醒?
拿三01-02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:「你起來!往尼尼微大城去,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。」
(1)神並沒有放棄約拿,仍揀選他完成使命,神興起環境(魚肚中)使約拿順服,對約拿而言,神愛他,願意使用他。耶和華第二次呼召約拿,祂在恩典中對約拿之前的失敗隻字未提,也沒有說到約拿從陰間蒙拯救的事,或是約拿所許的願償還了嗎?其實,神第二次呼召約拿時態度相當客氣:他的話裡沒有責備,也未警告他若再不聽話就該糟了。神的呼召中表達對約拿人格的尊重,態度上也是假定約拿有能力回應,並接受前往尼尼微的天職。雖然約拿仍有逃走的可能性,或是有自由選擇接受或不接受呼召的可能。但我們可以想像說故事者故意把尾音拉長一點,並且改變說話的速度,引導聽眾繼續聽下去,到底事情會如何發展呢?
(2)神的話「第二次」臨到約拿,而這一次先知作了他該做的事,在聖經的先知當中,惟獨約拿是讓神講了兩遍才接受神所指派的工作。他有一個新的開始,惟有在真實的世界中經歷過救恩,才會對神絕對的順服。約拿就是一個被神改變的先知。
神在第三章中的呼召,肯定與原先第一章的呼召一樣不合理,要約拿去尼尼微向以色列的敵人傳講悔改的信息。如今約拿從死亡中回來,再一次蒙神呼召,難道還要不順服嗎?
神第二次吩咐約拿的話,與第一次最大的不同是在於對尼尼微的指責:一2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,向其中的居民呼喊,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。三2你起來!往尼尼微大城去,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。雖然吩咐的話包括對尼尼微的指責,但第二次耶和華神的態度溫和許多。
約拿或許想看到尼尼微真的毀滅,他第一次聽見神的呼召就逃跑,雖然他因此遭受到魚腹中的苦難,然而,第二次神的呼召臨到,他仍然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神的呼召。或許在約拿的心中,他有一種放不下的心態,就是向他的敵人傳講神的信息。
拿三03-04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,往尼尼微去。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,有三日的路程。約拿進城走了一日,宣告說:「再等四十日,尼尼微必傾覆了!」
約拿是個十分有個性的人,雖順服神的呼召,卻沒有甘心去做,仍有民族的情結,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約拿的個性,如:
(1)有三日路程的大城卻只走了一日。
(2)他宣告審判的信息,卻沒有告訴尼尼微人神的憐憫及救贖的方法。這些話不是神呼召約拿所要宣達的話,約拿帶著極強烈的審判,進去尼尼微宣判他們的結局,而不帶著悔改後的祝福,他的心中充滿著恨意。
(3)傳道卻不喜見人悔改。他是傳福音最有果效的傳道,他宣講一天就全城悔改。
(4)因神見尼尼微人悔改,收回要降的禍,就大大不悅,且甚發怒。
(5)賭氣要看神如何處置尼尼微城的人。
表面上看約拿是順服神的呼召,照著耶和華的話前往尼尼微去。但是,作者形容尼尼微是一座大城,是一座對神很重要的城,更是一座神所關心的城。這卷書從頭到尾都出現這座城的名字,而且費盡心思差派約拿來拯救這一座城。大城就是擁有許多的人,具有強大的權力和財富,也許是罪惡和邪惡的中心。神愛世間所有的人,包括尼尼微……
神有可能藉著向尼尼微大城向神的百姓說話,連自以為是榮耀和能力象徵的城市,都願意降服在神面前,更何況是神的百姓呢?他們豈不是更要回到神的面前,看見神對祂自己百姓的要求。連這樣一個外邦大城,敬拜其他偶像的大城都悔改,更何況是以色列人及撒瑪利亞城呢?豈不更應回轉到神面前。
在新約中,耶穌也以這城的悔改為榜樣,責備那些仍舊硬著心的人,形成強烈的對比:「當審判的時候,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,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。看哪,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!」(太12:41)神在憐憫中,呼召約拿前往一個特定的城市,不是到全世界。通常神給我們特定的呼召,是由於我們對那地的需要已經有所認識。基督徒要從大城市中出來,了解這世界的需要,藉著我們進到受苦的人群中,將福音傳揚給他們。
拿三05-06 尼尼微人信服神,便宣告禁食,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。這信息傳到尼尼微王的耳中,他就下了寶座,脫下朝服,披上麻布,坐在灰中。
尼尼微人信服神……(v5),是這卷書的轉捩點,缺少了尼尼微人悔改的反應,我們就無法認識神不變的心意,因此很多內容都是根據這一點來的。作者好像為了要強調尼尼微徹底的悔改,用了五句經文完整的描述這件事:他們宣告禁食,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。從王到牲畜,都披上麻布,坐在灰中。人要切切求告神。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,丟棄手中的強暴。這表示尼尼微的悔改不是半調子或淺薄的悔改,而是真真實實,全心全意的。
悔改的動作完全出自於人民自己的意願,尼尼微人民承諾與神和好,不需要等王下命令,他們的反應反而激勵了王也願意加入悔改的行列中。尼尼微人的反應與約拿起初對神的反應截然不同,形成強烈的對比。原本應該順服神的先知,卻不如外邦的尼尼微人。
「他們信服神」,這字曾用來形容亞伯拉罕對耶和華的反應,使得他得到永恆不變之約的應許,「以色列人就……信服祂和祂的僕人摩西」(出十四31),這是形容以色列人對過紅海蒙拯救的反應。所以,「信服」的行動遠超過關於神的信條式的聲明,如同以上兩個例子所顯示的,信服是信靠的行動,而信靠來自蒙神拯救的經驗。
為何約拿的信息會引起尼尼微的人這麼大的反應?或許是他們曾經歷過瘟疫、饑荒及日蝕,種種的現象讓他們心生恐懼。當約拿宣告神的審判時,傾覆的信息震撼了他們的心,以致於尼尼微人渴望神樂意施恩憐憫。他們也仰望神憐憫,正如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:救恩是出於耶和華。當人轉向神時,神就轉向他,這是約拿書中最奇妙的真理。更奇妙的真理是:神永不會放棄像約拿這樣逃離神的人,仍然給他機會。
拿三07-09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,說:「王和大臣有令,人不可嘗甚麼,牲畜、牛羊不可吃草,也不可喝水。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;人要切切求告神。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,丟棄手中的強暴。或者神轉意後悔,不發烈怒,使我們不致滅亡,也未可知。
尼尼微王和人民都透過適當的行動表達他們的悔改,值得注意的的是尼尼微王和人民全心信靠神,但他們即使轉向神,並不保證神會變得溫和,不再審判他們,降災給他們。在尼尼微王力勸人民和動物向神呼求時,他並不保證神一定赦免他們,反而根據一個沉痛的盼望:或者神轉意後悔,不發烈怒,使我們不致滅亡,也未可知。(v9)
這是一個真實的信仰,尼尼微王呼籲他的百姓:我們作我們該作的,並將結果交託給神,完全沒有要恐嚇要脅神。但是,尼尼微王也緊抓著神的本性,「或者神轉意後悔」。神是會轉意後悔的神,如同神親自向摩西啟示祂自己名字的意思:「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:「耶和華,耶和華,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,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,為千萬人存留慈愛,赦免罪孽、過犯,和罪惡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,必追討他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、四代。」(出34:6)若是我們知道神是願意萬人得救,不願意一人沉淪的,我們就不會對神輕慢,反而會警慎行事。
或許約拿並沒有告訴尼尼微城的人民:只要他們認罪悔改,神就會赦免饒恕。因為約拿根本不願意尼尼微人悔改,他最希望的就是:神按照他的宣告審判尼尼微。這是第四章中約拿生氣的原因,既然知道神是怎樣的一位神,卻不是從心裡相信這位神的心意,豈不是很矛盾嗎?
我們一直希望年青人可以進教會,但是我們有沒有營造一個適合年輕人留下來的環境,讓年青人可以留在教會中,一起事奉,一起成長。我們的聚會形式吸引年青人嗎?
台灣教會知道在內政部登記的特兒家庭有117萬個嗎?教會一直害怕去面對特兒那獨特的學習特質,這等於在拒絕117萬個家庭聽聞福音。汪媽媽說:許多教會對此事的不知道,在我看來,沒有惡意,只是不在意。主啊!冷漠,是良心最黑的洞,也是吹滅火炬最強的風。求主興起我們。
約拿書就是述說神是一位有憐憫、有恩典的神,雖然我們不知道神是否會赦免我們一切的過犯,但是只要我們緊緊抓住神的本性,並且知道神愛世人(包括外邦人,敵對以色列的亞述人),祂是會後悔的神,「你們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著信;這並不是出於自己,乃是神所賜的;也不是出於行為,免得有人自誇。」(弗二8-9)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,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,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。(弗二7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