團契人生的核心─愛
    主日:2019.07.14
講員:鄧台山弟兄
 
  題目:團契人生的核心──愛
經文:哥林多前書131-13
啟應:哥林多前書13:1-13
金句:哥林多前書13:13如今常存的有信,有望,有愛這三樣,其中最大的是愛。
回應詩歌:頌主聖歌347彼此連合
大綱:
一、前言
二、愛與恩賜(林前十三1~3、8-13)
(1)愛的重要性
(2)愛的超越性
三、愛的真諦
四、結論
小組討論題目
(1)團契最重要的信念是彼此相愛,你是否有體驗到小組中愛的生活?
(2)你在小組中要如何活出彼此相愛的生活呢?
一、前言
愛和被愛,是人基本的需要。每個人在心底的深處渴望著與人建立深入的關係,缺少這種關係的人,較易感到沮喪、自卑,進一步懷疑本身的價值、能力,常有被排斥拒絕的感覺。
英國司布真牧師給團契所下的定義是:「認識別人,也讓別人認識我。」在教會、團契中我們如何使弟兄姊妹們能有彼此相愛的生活呢?如何才能彼此認識呢?如何才能有喜怒哀樂的分享分擔呢?其實我們有生命上的關係,如老約翰所說:「凡信耶穌是基督的,都是從神而生,凡愛生他之神的,也必愛從神生的。」(約壹五1)人若不愛所看見的弟兄,就不能愛看不見的神。我們若行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,愛裡沒有懼怕,不必戴著許多假面具來掩飾,這是何等美的景況!
主耶穌耶穌臨終的命令約十三34-35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,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;我怎樣愛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相愛。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,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。這是耶穌對所有信他的人的命令,我們稱它為大誡命,是耶穌親自頒給所有信祂的人的命令。
二、愛與恩賜(林前十三1~3、8-13)
哥林多前書十三章,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經文,它討論的是有關愛的真諦。保羅在十二31說:你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。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。十四1則說:你們要追求愛,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,其中更要羨慕的,是作先知講道這兩節經文是互相對應的。換言之,在架構上可以再次看到三明治的結構。保羅在十二及十四章談的則是哥林多信徒所看重的聖靈的恩賜,在十三章談的則是「最妙的道」。保羅談,因為他要談哥林多信徒所重視的恩賜!
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本身的結構也是三明治式的結構,全章可分為三段:保羅在開始和最後的一段,將愛與恩賜比照,中間一段則是說明「愛」是什麼。
(1)在第一段中,保羅強調愛的重要性(十三1~3),並將愛與恩賜對比。他在v1~2a中列出的恩賜:方言、先知講道、奧秘和知識,在這封信裡都是重要的議題!v2下半句有能「移山的信心」,這讓人想到主耶穌在世所說的話,怎麼會不好呢?v3所說的「賙濟窮人」,也是早期教會經常做的事。「捨己身」,也就是殉道,同樣是猶太人和基督徒都肯定的行為。
保羅在這裡所提到這些恩賜,他更是使用誇張的語氣,假定自己擁有的是「萬人的方言」和「天使的話語」,「各樣的奧祕和各樣的知識」,「全備的信」,「將所有的賙濟窮人」。這些都是令人羨慕的恩賜。可是,他卻說擁有了這一切。卻沒有愛是不行的,同時他用的也是非常誇張的詞句:方言和天使的話語可以說是屬天的語言,但若沒有愛,這些恩賜都沒有意義;先知講道、奧秘、知識、全備的信,都表示我們對神獨特的認識,但是,沒有愛,我這個人什麼都不是;捨己賙濟和殉道都是偉大的行動,但若沒有愛,對採取這些行動的人一點好處都沒有。
問題是:這些恩賜不好嗎?顯然不是。那為什麼保羅要將這些恩賜和行為與愛心做那麼強烈的對比呢?保羅說有了這些恩賜和行為卻沒有愛,我們仍算不得什麼,也沒有益處。換句話說,當這些正面的恩賜和行動缺乏愛的動機時,它們仍然是沒有意義,既不能肯定個人的價值,也達不到真正的功效。表面看來,賙濟窮人及犧牲自己的生命應是為愛而做,但實際也可以是出於很自私的行為。愛是貫穿一切恩賜和行為的樞紐,也因為有愛,一切行為與恩賜才有意義。
(2)第三段,保羅談到愛的超越性(十三8~13),他同樣是將愛與恩賜作對比。首先,他在v8提綱挈領地指出「愛是永不止息」。接著,他又提到方言、先知講道和知識,它同樣指出,這些恩賜都有它們的時間性,在v10提出對比的結論:等那完全的來到,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
我們需要注意保羅在v11~13所說的,他用孩子長大及面對鏡子的比喻,讓讀者看到恩賜有他的時間性。我作孩子的時候,話語像孩子,心思像孩子,意念像孩子,既成了人,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。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,糢糊不清;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。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,到那時就全知道,如同主知道我一樣。如今常存的有信,有望,有愛這三樣,其中最大的是愛。就算恩賜再好,也只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需要的;其次,恩賜不是我們信徒追求的終點,真正最終的目的是認識神。
從保羅所說的話語中,也再次看到他並不否定恩賜;他反對的是高舉恩賜,從而忽略恩賜乃是要幫助人認識神。因此,他緊接著說,在現今的世代所需要的信、望、愛三者,因為讀者還沒有成熟,尚未完全認識主,所以將信、望、愛相較之下,愛仍是最重要、最大的。信徒在今世需要信心、盼望,但當主在來時,我們已親眼見到信心的對象,盼望在那時也已實現,不必再等候,但主再來之後,愛卻仍不止息。恩賜與信心和盼望一樣,並非不好,而是有時間性。若要談恩賜,包括我們現今所重視的神學知識、方言和先知講道,都是短暫的,惟有愛是常存的。
二、愛的行動與真諦(十三4~7)
愛的真諦一開始說愛是恆久忍耐,結束告訴我們愛是凡事忍耐,愛需要用忍耐來學習和經歷的。
保羅在這四節經文中採取的表達方法,對讀者來說相當特別。在主詞「愛」字的後面,他使用了動詞。在他看來:愛是會行動的。這也正顯示出聖經對「愛」特別的洞見。「愛」不僅是一種主觀的感覺,也不僅是一種心態,「愛」是會藉由行動而有所表現的。歸納起來,「愛」有正反兩面的表現。愛的積極表現是恆久忍耐、又有恩慈、喜歡真理、凡事包容、凡事相信、凡事盼望、凡事忍耐。愛的消極表現是:不嫉妒、不自誇、不張狂、不做害羞的事、不求自己的益處、不輕易發怒、不計算人的惡、不喜歡不義。這些特點的內涵如下:
V4:恆久忍耐:原文是一個字,有時會譯為「寬容」(太十八26、29)。保羅在羅馬書二4用這個字,表達神長期容忍犯罪頂撞祂的人、沒有立刻刑罰罪人的原因,為的是要給他們有悔改的機會。
恩慈:有時中文翻譯為「容易」(太十一30)。路加福音五39則用來形容陳年好酒。意謂著讓人容易接近,叫人不覺得難受的意思。在羅馬書二4保羅也用同字根的名詞,來表達神容忍的恩典。
嫉妒:見別人有而自己沒有時,會發生嫉妒之心,但若明白恩賜不是每一個人相同,也不能強求的,就不會嫉妒了。
不自誇:當代福音譯成「自吹自擂」,呂振中譯作「不張狂」。
不張狂:這個用詞在哥林多前書其他地方,譯為「自高自大」(四6、18,五2,八1)。現代中文譯本譯為「不驕傲」。
V5:不做害羞的事:「作害羞的事」新譯本譯為「作失禮的事」,現代中文譯本譯為「鹵莽的事」。這指的是不正當的,沒有禮貌的事,也包括粗話。與這字對等的意思,就是指不光榮的事。
不求自己的益處:正如保羅在第十四章所說的,方言只造就自己;八至十章所教導的則是: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處。
不計算人的惡:新譯本譯為「不計較人的過犯」,當代福音譯為「不懷怨記恨」,也就是小心眼。
V6:不喜歡不義:看到他人做錯事,不會喜歡,也不會幸災樂禍。
只喜歡真理:當別人行真理時,你會與他同樂。
V7:凡事包容:不好的事,不會宣揚出去。
凡事相信:有兩種解釋:第一,相信任何人,盼望人有改過的時候。因此當代譯本譯為「凡事信任」。第二,在凡事上你會有信心,會有盼望。因此現代中文譯本譯為「對一切有信心」。按上下文看來,似乎第一種解釋較合適。但是,無論是哪一種詮釋,都是人對神的信心而產生的心態。
凡事盼望: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,我們就會看到在罪惡世界生活,若是不相信神會親自拯救,成全祂的應許,信徒早就會灰心喪志,放棄行善。
凡事忍耐:最後這個特點與第一個特點「凡事包容」前後呼應,但遇到困難、逼迫,還能勇敢前進、毫不畏懼,比平常所謂的「忍耐」更具積極性,可以說是一個有愛心的人能夠在敵對的環境下堅毅不撓。因此,呂振中譯作「凡事堅忍」是相當是當的。
我們若注意哥林多教會的問題,就不難發現哥林多信徒的癥結,恰恰是把正反兩方面的表現倒置。在哥林多前書一至四章,他們為了擁護自己喜歡的傳道人而彼此嫉妒紛爭。在五至六章,他們對於羞愧的事卻當作光榮。在八至十章他們自高自大,並不顧他人死活。在第十一章他們有些姊妹忘記弟兄們的存在,富有的也忘記了等候貧窮的弟兄姊妹。到了第十四章,他們追求的是讓自己得享好處的恩賜,忘記了「愛」是以造就他人為基本動機和出發點。在第十五章,他們則是在信心和盼望上出現差錯。也許可以說,整卷哥林多前書的癥結,就是在第十三章。哥林多信徒的問題,是他們沒有察覺到恩賜運用的最基本原則,是建立一個充滿愛心的教會。
有愛心的人不但對人有寬容的態度,而且對自己所做的事也持之以恆。這種人容易親近,不會叫人覺得有壓力、覺得難受;他看見別人有而自己沒有時,不會生嫉妒之心;他既不會自吹自擂,也不會自高自大;但他卻不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,同時也不會做不光榮的事。在處事為人上,他凡事為他人著想,不懷怨記恨;看到他人做錯事,不會幸災樂禍;當別人行真理時,會與他同樂;不好的事,不會宣揚出去;在凡事上對神持有信心,恆存盼望。
四、結論
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要求教會信徒,對恩賜的基本特性有所瞭解,也要求他們接納彼此恩賜的不同,維護在主裡的合一。當他沒有進一步談到哥林多教會因擁有恩賜,而呈現的一些問題以前,他先在第十三章談到愛心的重要。他一方面肯定恩賜的存在和價值,另一方面提出運用恩賜的原則,指出聖靈的恩賜和聖靈的果子之間的正確關係。